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在经历多年探索后,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确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框架。
2025年3月,住建部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7.8%,位居全球前列。这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开发大发展的结果。
在福利分房时代,我国城镇住房是「以租为主」的。直到1978才开始慢慢地鼓励职工购买公房,鼓励私人建房,开始做住房市场化改革试点。1988年国务院出台《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鼓励职工购买公有旧住房意见〉的通知》,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鼓励居民从住房使用者变为住房所有人。1998年,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停止,房地产大开发时代开启,「重购轻租」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直到2007年,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住房保障才重新引起重视。《意见》提出让保障房覆盖面在2015年达到20%。
不过,国家真正对发展租赁住房重视,是从2015年开始的。当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购租并举」,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居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途径。
次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提出了培育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住建部还选取了12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的试点。
再加上当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将「购」和「租」换了个位置,从此前的「购租并举」变成「租购并举」。由此,2017年成为「租购并举」元年,中国住房租赁市场元年,长租公寓市场迎来爆发。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要文件,对住房保障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1.会议全文《决定》用了近160个字对我国今后住房制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领域进行了论述,并且都位于第44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2.将「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放在了首位……
信号再明显不过了:今后,我国的住房制度将会更强调住房的民生属性。《条例》的签署就是这一设计的最新落地动作。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第二阶段:人口从中小城市进一步向大城市聚集。2024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0个地区的常住人口较上年减少,3个基本持平,仅8个仍维持增长。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将达到3.3亿左右,这些人都是潜在的租房群体。未来,租赁人口的增长是十分确定的。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下降5.5%。相比之下,住房租赁市场则好得多。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住房租赁成交量达到1830万套,环比增长5.2%,交易额突破1.47万亿元,同比增长7.3%,展现出租赁市场的强劲韧性。降低空置损失,资产应租尽租,戳此了解
一方面,随着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的逐步的提升,租房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仅四大一线城市中租房人口规模就接近4000万人,占比大约50%。
另一方面,在近2.6亿的全国租房人口中,主流置业人群正在回归租房市场。带动整租型——尤其是多居室整租快速崛起。
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让众多机构投资的人加速进入长租公寓市场。根据仲量联行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住房租赁领域吸引投资额达到465亿元,同比增长18.3%。今年一季度新增的约12.5万个长租公寓床位,近60%来自专业机构运营。其中,仅保利、龙湖等开发商今年一季度在长租公寓业务的新增投资就超过150亿元。推动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15.6%增长到目前的21.7%。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虽然中途有一些波折,但由于机构化长租房产品形态、居住生态不断丰富,长租公寓行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市场占比稳步提升,再加上近几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大量入市,使得租赁住房的机构化率快速提升。
最新签署的《条例》明确「鼓励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培育市场化、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未来,租赁住房的机构化率还会持续提升,特别是集中式长租公寓的市占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因为,目前我国集中式长租公寓的渗透率在10%左右,而英国和美国的渗透率分别为42.0%和30.0%。
当然,随着机构化率的提升,特别是大量保租房集中入市,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各机构——特别是地方国企的相关机构,必须提升运营的精细化水平和提供更多附加值,才能确保较高的出租率。
当然,机构化率提高,竞争加剧,对租房群体来说,绝对是好事。因为可选择的更多了,服务也会更好。《条例》的8个「首次」制度设计,更是将让租户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比如,《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建立住房租金监测机制」,不仅为遏制哄抬租金、引导市场预期、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还有望重塑「数据驱动」的租赁治理新格局。
再比如,目前一些城市的出租房将厨房、卫生间改造之后用于出租,《条例》首次明文禁止非居住空间用于居住(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此举,有利于清理租赁市场中的「灰色供给」,推动住房租赁回归合法、安全、宜居的属性,将倒逼运营商加强合规开发与运营……
此外,《条例》还首次将「实名签约」和房源信息真实性制度法定化,首次在立法层面引入「房屋状况说明书」机制,首次设立「转租资金监管账户」制度,首次将「信用监管+行业自律」作为双轮驱动机制,首次明确「住房租赁企业」为法律责任主体,首次明确地方政府在「多渠道供给租赁住房」中的引导责任。
这些制度设计,实现了从房源供给、交易流程、企业合规、政府监管到信用体系建设的全流程覆盖,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实现对租赁住房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式治理,从而推动「租购并举」住房体系的落地。
对租赁住房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比如,设立「转租资金监管账户」制度,将堵死「长收短付」的通道,明确「住房租赁企业」为法律责任主体,明确了「住房租赁企业」在房源管理、租金收付、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合规义务,但也将推动行业从「二房东」式松散管理向「机构化、平台化」转型,规范稳定、数字化程度高的品牌供给方将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以及出租率……
年初,随着AI升温,多个城市爆发了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其中尤以一线和部分新一线城市最为瞩目。因为,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各地「抢人」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从送免费住宿、报销面试路费,到送无息贷款……应有尽有。但各地都将「住有所居」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事实上,早在2017年武汉等地就祭出「租购同权」的大招,参与城市间的「抢人大战」。
此前多轮的人口争夺,已经悄然改变了中国的城市版图。《条例》的落地,让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和住房市场的版图又多了新变数,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总编、首席研究员艾振强)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