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电竞最少取100

大会回顾丨连接文化和自然:ICCROM-BFU 2024遗产与景观保护大会

信息来源:安博电竞最少取100 发布时间:2025-02-06 04:11:41


  2024年10月19日至21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联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支持的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WHL),在北京林业大学成功举办了“连接文化和自然:ICCROM-BFU 2024 遗产与景观保护大会”。本次国际会议聚焦四大议题,汇集国际组织、研究机构、高校、遗产地管理团队及业界专家,一同探讨构建实践导向的合作研究机制,旨在通过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基于遗产地的、以人为本的方法,改善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共同应对遗产与景观保护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此次大会为全球遗产和景观保护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展示平台,并正式公开宣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合作建立遗产和景观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

  世界各地从事遗产研究的300余名学者、管理者汇聚京城。大会共有来自全世界的60余位重要嘉宾,参会代表来自23个国家,涵盖了五大洲。来自ICCROM、IUCN、ICOMOS、UNESCO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代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国际协会、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考古与美术区域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上海、苏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 CHINA)等国际国内机构的代表和专家,众多重要国际院校的专家和学者,众多世界遗产地管理机构的代表,就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深入交流。

  本次“ICCROM-BFU 2024遗产与景观保护大会”的召开,是遗产保护国际组织首次在中国聚集的会议,在遗产与景观保护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大会体现了我国在全球保护的视野中展示出中国文化背景的声音,使我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理解。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近年来中国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慢慢地增加。中国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在全球的保护体系中十分突出,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他指出,北京林业大学及其园林学院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景观保护的教育和研究方面占有主体地位,积累了深厚的多专业综合研究基础。我们期待以与ICCROM的合作为平台,连接更多的遗产地、遗产管理和研究机构和遗产领域专家学者,开展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探索、交流和合作。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先生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ICCROM-BFU 2024遗产与景观保护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格外的重视遗产与景观的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并且开展中国风景园林相关的申遗工作,定期组织围绕国家公园、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等开展研讨,积极推动与国际机构、同行的合作。未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方面将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和努力,引导中国风景园林学界、行业支撑中国国土自然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张杰教授致辞并作主旨演讲。他表达了ICOMOS CHINA对会议的热切关注,对ICCROM和BFU建立合作的支持、鼓励及对双方建立遗产和景观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热烈祝贺。ICOMOS CHINA与国际组织有着紧密联系和合作,协会希望有更多更深入的遗产研究相关的国际协作产生,期待大家在文化与自然连接的探索中,推动遗产的保护。

  ICCROM总干事Aruna Francesca Maria Gujral在会上表示,此次会议聚焦我们身边充满力量且鲜活的文化与自然,旨在促进研究人员和遗址管理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强化并提升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效果。她指出,这种协作是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基石,而协同增效则是全球遗产保护工作中关键网络和思维模式的体现。她对此次会议的组织者深表谢意,并期待通过这一个平台,迅速拓展有益的举措,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变革做出贡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团队主任Tim Badman表示,十分荣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齐聚北京,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及园林学院为举办本次国际会议所做的贡献。Tim Badman强调,在全球各地保护科学领域相关事务的过程中,迫切地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有关领域的研究,以推进各类项目,并用切实成果支持保护工作。他鼓励参会者分享工作成果和案例研究,以便他人借鉴类似做法,并期望这些伙伴关系及所获成就能够被记录下来并在更大范围内分享,从而加强管理,促进应对措施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朝鲜、日本、蒙古、中国、韩国)办事处、主任及代表Shahbaz Khan在讲话中强调了保护鲜活文化与自然的重要性,呼吁更多人关注并投入精力到这一事业中来。他提到,这不仅关乎保障生活的多样性,也与当前的发展紧密相连。Shahbaz Khan指出了1970年关于国家领土政府委员会相关事务的公约对全球保护共同遗产的影响,并强调过去近50年来发生的诸多变化,以及增添多元视角的重要性。他希望政府能提供充足的资源,以推动相关事务的发展,并鼓励公众成为创新的一部分。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教授对莅临现场的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学术机构同仁及遗产地单位代表表达了最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各位嘉宾的到来不仅为此次大会带来了丰富的视角和宝贵的资源,更为促进全球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郑曦教授指出,通过与ICCROM的合作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进一步交流协作,我们将拓展遗产和景观保护研究和教育,为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作出贡献。

  ICCROM全球项目处主任Valerie回顾了2022年启动的“遗产地项目”,期待未来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进一步深化合作,汇聚自然与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研究人员之力,攻克当前的紧迫难题,为世界遗产地及地方遗产瑰宝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她祝愿大家在北京的三天会议期间,可以有效的进行富有见地的讨论和卓有成效的交流。她表示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中国愿意与其他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携手,共同致力于全球遗产保护事业的决心。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我们大家可以期待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保护的方法和策略被开发出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贡献力量。

  大会宣布,基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合作而建立的遗产和景观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在此领域的首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由遗产保护专家曹新副教授担任,ICCROM方负责人为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的项目主管尤金·乔(Eugene Jo)。这标志着国际遗产和景观保护将有新的视野拓展。ICCROM和BFU双方合作已确定进入实质性阶段,并制定了近5年计划。这次大会就是重要的合作成果之一。

  郑曦教授宣布风景园林国际化教育研究中心真正开始启动,展望了未来借助国际平台加深合作的可能性,并期待拓展遗产与景观保护的研究与教育边界,推动保护与发展事业向前迈进。

  Eugene Jo在演讲中介绍了遗产地方法。 “遗产地方法”是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项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咨询机构(ICCROM、ICOMOS和IUCN)共同编制的《世界遗产资源手册》的工作基础。该方法提倡采用基于地方和以人为本的方法,以有效管理世界遗产和其他遗产地。她认为这种方法侧重于理解如何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下管理和保护遗产地的多层次价值,采用基于地方的方法来进行遗产管理,并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与不同的行为者和社区合作。此外,她还指出遗产管理作为一种框架,必须很好地融入地方、区域和国际规划体系,以确保遗产议程在相关发展计划和战略以及其他变革中得到充分整合。

  张亚红在演讲中,围绕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下辖的11家历史名园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公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其中颐和园与天坛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她强调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通过推进文物保护规划、古建筑科学保护修缮、打造历史名园绿色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文化传播与公众参与等工作,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园林遗产,持续提升历史名园保护水平。

  Claudio Cimino,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国际协会秘书长

  Claudio Cimino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灾难性事件频发,遗产保护工作变得更困难和复杂,成为管理者必须常态化应对的问题。他表示,虽然人们对遗产管理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具体行动却显得不足,且往往滞后。为此,他呼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特别是在风险评估和缓解措施方面,以防止或减轻未来有几率发生的损失。通过回顾几个成功的案例研究,他展示了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来保护世界遗产地,证明了国际合作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作用。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黄河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庆柱虽未能亲临现场,但通过视频方式发表了重要演讲。他特别提到中国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悠久历史,并以汉代上林苑为例,强调了其对后世园林设计的深远影响以及在国家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他还讨论了古代园林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如水体和植被的运用,以及古代园林中以池和树木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些传统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遗产保护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智慧,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具备极其重大的参考价值。

  曹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BFU-ICCROM遗产和景观保护国际联合试验室主任

  曹新对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对于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脉络的分类,如历史中心、遗址、建筑群、文物、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并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切入,分析其在文化遗存中起到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从水、星空、岩石等角度,讨论自然对文化遗产的根本性作用,重点讨论了文化景观中的艺术化的自然、和自然中的创造。进而讨论和总结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以及自然遗产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山水文化体现的哲学观和宇宙观。她指出,文化和自然遗产从来都是相依相生,我们需向传统回溯,那就是象天法地,天人合一。

  Clemens Küpper,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HPL项目协调人;世界遗产团队提名和策略项目官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Clemens Küpper在演讲中概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工作,其次介绍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新的世界遗产战略——该战略是承认所有世界遗产地文化价值的杠杆,倡导以文化为中心的保护战略。他强调新的初步评估程序的引入,是《世界遗产公约》中改善世界遗产管理中自然与文化联系的一个机会。他表示新的 “加强我们的遗产工具包2.0”,作为一种方法,它能支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战略的实施,并为初步评估和世界遗产提名的发展提供信息,以及确保将文化价值纳入世界自然遗产管理。

  张宏在会上展示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奇峰、鸣沙、湖群、神泉、古庙等特色自然与文化资源,并强调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在申遗成功后,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积极探索和实践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更加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遗产,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Maya Ishizawa的演讲聚焦于ICCROM-IUCN世界遗产领导力项目(WHL)于2021年5月启动的遗产地实验室(HPL)试点阶段。该阶段通过六次在线研讨会,帮助八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世界遗产地团队(包括加纳的阿散蒂传统建筑、危地马拉的安提瓜古城等)制定了实践导向的研究议程,涵盖融合不同知识体系、分析治理和管理体系、探索本地语言和知识体系、本地化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四个优先主题。她强调,HPL旨在加强研究与遗产地管理的合作,促进国际网络建设,并测试新的理念,其成果已发表在《文化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期刊的特别期刊和PANORAMA“自然-文化解决方案”中,ICCROM也发布了相关报告。

  Lesley Machiridz,德国科隆大学,非洲研究所,亚历山大·冯·洪堡博士后研究员

  Lesley Machiridza在演讲中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纪念碑(GZWHS)的管理和研究现状。作为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全球知名遗址,大津巴布韦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知识体系的影响,缺乏原住民知识文化的视角。他指出,遗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原住民社区的疏远、研究与管理的脱节、决策不当和权力斗争等。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遗产地实验室(HPL)第一阶段试点项目(2021年9月-2022年4月)将遗址管理人员与学术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研究实践团队。通过采用自然与文化连接的整体方法,该团队明确了GZWHS的四大重点研究优先事项:地方价值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治理、气候变化与环境可持续性、原住民知识体系及保护与展示。

  Steffen Fagernes Johannessen,挪威东南大学人文、体育和教育科学学院,文化、宗教和社会研究系副教授

  Steffen Fagernes Johannessen在会上介绍了鲁坎-诺托登工业遗产。该工业遗产综合体于201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位于挪威东南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水力发电设施著称。他探讨了研究人员和遗产管理人员如何通过遗产地实验室(HPL)试点倡议,为这一遗址制定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议程。他着重关注遗址的综合管理和保护,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旨在促进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管理方法,以实现遗产地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

  张杰的主旨发言介绍了他和团队二十余年在济南“泉·城”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系列工作,包括遗产认识的迭代深化、申报策略演变、保护管理与监测、城市建设协同管控、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内容。重点阐述了遗产的价值及构成特征,济南泉水在聚落和生态间的独特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泉·城”遗产复杂系统。并针对复杂系统配套相应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同管控体系和监测体系,探索更深层次学科交叉与融合,为全球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的难题开展“中国实践”。

  王向荣在演讲中指出,陂塘水利是中国历史悠远长久的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季节性降水与用水的矛盾,将贫瘠土地变为富饶家园,并构建了许多城市的自然系统。然而,现代城市发展导致许多陂塘系统消失或受损。王教授强调,应认识到陂塘在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价值,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促进生态健康、增强城市特色、完善公共空间、丰富游览体验,并延续地域文化。

  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杜晓帆在会上指出,国际上“文化景观”的概念经过长期的词义演化与内涵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野。他围绕“文化景观”概念的起源和变迁,总结了其作为方法论的内涵与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应用策略,旨在为现阶段挖掘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方法参考。

  王树标在演讲中表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完美的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具备极其重大的文物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颐和园始终格外的重视世界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开展古建修缮、景观修复、展览展陈、研究阐释。颐和园愿与国际世界遗产界同仁一道,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

  郝影新介绍了天坛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现存顶级规模、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其“天圆地方”的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该项目的实施,在保护天坛这一重要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展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承诺与努力。

  △从左到右依次为: 曹新(主持),穆星宇,王树标,张杰,王向荣,邱文忠,郝影新,王冰,杜红霞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处副处长、园林学院教授李倞对与会嘉宾和听众表示欢迎,他表示,会议是学术交流、增进友谊、共享智慧的平台,旨在促进关于遗产景观保护的思考与创新。李倞教授提到学校对此会议的重视与支持,强调北林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希望能够通过会议加强与全球同行的合作,共同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此外,他鼓励参会者积极利用此次机会,在遗产与景观保护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Eugene Jo在演讲中从世界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方面出发,深入分析研究与实践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她指出,有效的遗产保护不仅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基于实地经验的管理策略。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与遗产地管理团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可以明显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她还提出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信息、开展联合培训等建议,旨在构建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网络,以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确保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胡心亭的主旨演讲聚焦于国土绿化工程如何促进黄山世界遗产的完整性保护。他表示通过实施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黄山地区明显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了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保护黄山的自然美景,还保证了黄山世界遗产的长远保护和管理。

  方媛通过天都峰封闭轮休案例,在会上分享了黄山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天都峰作为黄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定期封闭轮休制度,有效促进了生态恢复与资源保护,展示了黄山在世界遗产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

  Sarah Jane Brazil,澳大利亚亚瑟港历史遗址管理局,保护与基础设施主任

  Sarah Jane Brazil在演讲中详细的介绍了煤炭矿历史遗址的情况。该遗址是澳大利亚罪犯遗址世界遗产地的组成部分,面积214公顷,曾作为19世纪罪犯二次惩罚地和工业项目。现为再生自然景观,拥有建筑废墟和工业活动痕迹。面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的海岸侵蚀和森林火灾风险,她表示已采取缓解、记录和监测措施,同时正努力解决与当地土著及塔斯曼半岛社区的文化和遗产联系,探讨遗址的突出价值、治理、法律框架等问题,并指出存在的差距、问题和机遇。

  Saeed Hmoud Salem Saeed Al Meqbaali的主旨演讲介绍了艾恩文化遗址,包括哈菲特、西里、比达-宾特-沙特和绿洲地区,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遗址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人类连续居住历史,体现了沙漠绿洲文化的演变。他强调这些遗址通过与遗产管理研究所等机构合作,采用属性映射等方法,记录了水系统、农业实践、贸易路线等特征,展现了人类在沙漠环境中的智慧与适应能力。

  Dana Altoaimi在会议上介绍了哈萨绿洲——一个不断演变的文化景观(201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研究实践情况。研究涵盖了哈萨绿洲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研究、绿洲组成部分的记录与状况评估、以社区为中心的遗址解读计划等。未来管理行动将重点放在将研究方法整合到决策过程中,以确保对绿洲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理解及可持续管理,如遗产地实验室计划中所提出的早期方向。

  吕舟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北京中轴线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多重维度。他指出,北京中轴线不单单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直线,更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渊源。通过对中轴线沿线各处古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的研究,吕舟揭示了这条轴线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例如,中轴线的设计遵循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原则,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同时,它还反映了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象征着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此外,吕舟还关切到中轴线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发展建议,主张在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Katarzyna Patubska,波兰华沙斯蒂芬·维辛斯基枢机主教大学,文化和环境资产保护学院副主任

  Katarzyna Pałubska在演讲中介绍了波兰2023-2026年文物保护和管理国家战略,该战略旨在增强历史资源的抗风险能力,针对现有或潜在威胁,提出了核查文物资源、加强遗产保护工具、提升遗产管理体系组织潜力、发挥文化景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等目标。她强调应关切铁路和矿山遗产资源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历史区域和军事遗产资源的综合保护,并表示该战略在危机情况下为文物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提供支持,通过国际合作和古老手工艺传承等方式促进遗产的稳定与可持续利用。

  杜杰的主旨演讲介绍了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实践。自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九寨沟通过构建多重监测体系、地灾预警体系,采用创新生态材料和技术修复震损遗产点,坚持科研引领、规划先行、创新管理和文旅融合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生态环境。九寨沟不仅实现了从偏远山沟到国际知名旅游胜地的转变,还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顾文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任,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顾文华在演讲中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实践。他提到苏州古典园林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通过加强遗产价值保护、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注重真实性保护和修复技艺传承、创新文化展示方式等措施,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其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实施群体性保护管理,建立名录保护体系,扩大园林开放利用,积极展示保护管理经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汇聚青年力量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Aya Miyazaki的演讲围绕墨西哥城历史中心(CHCM)的社区参与保护情况展开。她提到CHCM长期忽视和维护不力,1990年代民主化后,当地社区开始热情参加。两个主要群体发挥作用:一是私营部门,推动政府改善市中心基础设施和历史建筑;二是边缘化社区,通过市民学校学习技能,发起社区项目,改善居住环境。尽管动机不同,这些行动最终共同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

  Giancarlo Marcone,秘鲁工程技术大学,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Giancarlo Marcone的演讲聚焦于秘鲁卡帕克·南(Qhapaq Ñan)的遗产管理变化。他通过10年来自我评估的El Huarco项目(Qhapaq Ñan计划的一部分),探讨了从世袭化管理向共同管理和社会利用的转变,他强调应该着重关注参与式管理在促进社区参与和当地参与方面的实际效果。

  Rebe Taylor在演讲中介绍了塔斯马尼亚大学(UTAS)研究团队在塔斯马尼亚(Lutruwita)调查帕卡纳(塔斯马尼亚原住民)遗产内在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保护情况。该团队通过广泛研究塔斯马尼亚原住民习俗和殖民化历史的影响,致力于制定尊重和反映原住民传统的世界遗产地管理最佳实践方法,确保帕卡纳人的独特文化叙事成为其祖先土地管理和解释的核心。

  演讲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可可群岛(基林)的思考

  Melathi Saldin的演讲围绕澳大利亚科科斯(基林)群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CH)和日常生活遗产展开。她指出,科科斯群岛曾由Clunies-Ross家族统治150年,直至1984年与澳大利亚合并,尽管目前作为军事基地和旅游目的地,科科斯马来社区仍面临土地所有权、垃圾处理、海平面上升和地理政治学紧张等挑战。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身份认同、归属感和地方营造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社会、文化和政治工作应对这些挑战。

  Sarah Forgesson,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HPL项目主持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家地理遗产保护项目教育与知识主任

  Sarah Forgesson在演讲中介绍了将气候正义视角置于遗产地多元化与公平气候行动中心的重要性。她表示近年来,气候危机成为各领域讨论的核心,文化遗产领域不仅面临日益加剧的影响,还需探索其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她通过展示全球实践,探讨了什么是公正和公平的气候行动,挑战了对韧性、适应性和关联性的传统认知。特别介绍了“保护遗产”项目,该项目采用基于价值观和多元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估遗产地的气候风险,支持由地方主导的气候适应行动。文章还聚焦新西兰奥特亚罗瓦的近期研究,采用当地土著毛利人的视角,探讨确保公平和公正的遗产管理决策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国家湿地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演讲题目: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黄渤海湾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恢复策略

  雷光春的演讲围绕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黄渤海湾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策略展开。黄渤海湾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众多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栖息地。他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恢复措施,包括建立监测网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国际合作和社区参与,以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候鸟栖息地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健康。

  Salma Sabour在演讲中介绍了世界遗产地在当地社区领导下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风险和适应策略的创新方法。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如毛里塔尼亚的阿贡班克国家公园,她向大家展示了社区、遗产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协作如何导致更有效、文化敏感且持久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适应策略。她强调将遗产考虑纳入更广泛的气候适应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先进的气候数据模型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并介绍了Preserving Legacies倡议,该倡议开发了气候风险评估指南,整合了多元知识系统,强调公平和正义原则,还建立了全球数据枢纽,赋能遗产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有效访问、解读和传达气候数据,放大当地声音在气候决策中的影响力。此外,她还强调公平和公正的数据收集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尊重文化背景和社区需求的焦点小组讨论和工作坊,促进更全面的气候风险理解,从而制定更准确和文化适宜的适应计划。

  Mesut Dinler,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区域和城市研究及规划系副教授

  Mesut Dinler在演讲中介绍了欧洲城市环境中灾害与韧性的景观方法。他强调通过遗产引领的思考实现气候正义和可持续城市未来的重要性,提出涵盖人类与非人类互动的系统性景观方法。该方法要求超越传统二元对立,讲述新的遗产故事。通过AGREE、RURITAGE和SHELTER等项目,他展示了如何在不同地理和尺度上整合历史城市景观方法、气候适应和韧性策略,以及管理遗产数据的复杂性。这些项目表明,实现遗产引领的灾害韧性不仅需要跨学科合作,还需要纳入传统和土著知识系统,以构建包容性和可持续的未来。

  Maya Ishizawa介绍了2024-2025年“世界遗产地实验室”(HPL)的启动情况。HPL 2024-2025由一系列线上和线下孵化工作坊组成,旨在加强研究和遗产地管理领域的网络建设。WHL作为知识中介,将研究机构与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匹配,以应对特定的知识和专业需求,启动长期研究与实践合作。优先问题包括治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土著和地方知识的融合以及发展压力。参与的遗产地包括沙特阿拉伯哈萨绿洲、波兰马尔堡条顿骑士团城堡、阿联酋艾恩文化遗址、澳大利亚亚瑟港历史遗址和煤矿历史遗址,以及中国黄山。HPL 2024-2025的预期成果是开发工具,建立工作方法论,设计研究议程、项目和策略,支持世界遗产地的管理。

  大会受到了业内众多机构的格外的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颐和园、天坛公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圆明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分中心、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黄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明十三陵、《风景园林》杂志、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学院、北林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等都作为会议协办单位参与了相关工作,给予了鼎力支持。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BFU-ICCROM遗产和景观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曹新在闭幕致辞中诚挚感谢国际国内机构和同仁的全力支持,强调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于提升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至关重要,可以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发展。

  ICCROM世界遗产领导力计划项目主管Eugene Jo在致辞中对全球各地的文化遗产专家和管理者的参会表示了感谢,希望可以在未来构建起实践导向的合作研究机制,共同应对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修复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ICCROM是一个政府间组织(中国是其成员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咨询机构之一(另两个为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拥有庞大的保护专家网络,致力于为其成员国服务,促进世界各地区各种各样的形式文化遗产的保护。它本着2001年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运作,该宣言指出,“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气氛中,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和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那些在遗产保护第一线工作的人,包括科学家、保护工作者、博物馆管理员、遗址管理者、档案员、研究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和考古学家,依靠ICCROM在保护培训、信息、研究、合作和宣传方面展开世界级举措。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